close

尺寸:600(添丁/)*380(財至/財德)*175(益利/)----mm

材質:玫瑰木/胡桃木/孟宗竹

功能:手工製皂中的晾乾展示

塗層:天然蠟漆(植物油+蜂蠟)

 

我幾乎都是半機器半手工,不全然機器也非完全手作,以期收到機器的效率及手工的細緻。

機器部分的加工沒紀錄到,只有片段的手作部分。

 

榫頭導角準備組裝。

 

上膠後,待黏合組裝。

 

 

底盤一共有13支平行等距的透氣隔條以榫卯相接,而且我加工後隔了蠻久才組裝,此時木條已非相當平直,每根都有程度不同的彎曲,一邊都插入後,相對邊在自然狀態有對到十分之一已經阿彌陀佛!

 

 

所以組裝時,要循序漸進的使用夾具從一端依序酌量迫緊。

 

 

組裝好這底盤時,幾乎是解決一半的難題,組好時別忘了檢查垂直度。

 

 

接下來就往上發展了,這些竹柱其實就是平日累積的免洗竹筷拿來利用,只是用時須注意不同廠家竹筷直徑會有些微差距,使用時盡量挑選相同或相近的來用。

 

 

這是短邊握把立桿及上橫桿。

 

 

長邊的握把立桿上下橫桿及竹柱皆組裝完成置於一旁。

 

 

四支立腳先與長邊組裝。

(組裝順序只要合乎邏輯,不會造成其它部位組裝干涉或工作不便皆可,沒有絕對優先順序)

 

 

整體組裝上膠,並使用夾具迫緊。

 

 

像這種接合結點眾多的作品,夾具不可能同時夾住所有結點及方向,一定有所干涉,尤其像這種小作品小空間,我通常是分成不同部位階段迫緊,這個階段迫緊某些結點及方向,下個階段再拆下迫緊其它部位及方向,在最終階段我會測量相對應垂直度及對角等距並調整完成,這階段迫緊也會夾最久,時間允許的話最好是到膠乾。(最後這階段最好將所有殘膠以半濕抹布擦拭乾淨,不然日後將花費更多工時處理殘膠,且作品外表較易有瑕疵)

 

 

組裝完成了。

 

 

就近到亞外借用鋸台,用胡桃木剩料取下這8小塊,並在每塊中間製作一溝槽。

其實應該是要16塊才對,那時昏昏沉沉的只算到一半,到家才發現,沒關係就先做一半吧。

左邊四塊短邊用,我設計成7mm厚,右邊四塊長邊用,厚度10mm,主要是視覺上的均衡,因為長邊的裝飾框兩側剩餘距離較長。

 

 

另外我將一些竹筷取適當長,準備當"撐具"用!(與夾具相同功能,都是上膠後迫緊用)

 

 

只有一半數量,所以只能先做一短邊及一長邊。

這是一短邊的兩個裝飾框,有看到那短的竹柱撐具正在做橫向迫緊吧。

 

 

這是膠合完,拆掉撐具的模樣。

 

 

之後又跑到亞外借一下鋸台作那另外一半數量的胡桃小塊,上次膠合用的那些竹筷撐具還留著,但因為它們撐完後全都變成彎彎,所以直線距離變短了,我摺了幾張紙墊著,補那不足的距離,繼續沿用!繼續撐!

 

 

胡桃小塊全部膠合完成的樣子,中間那溝槽兩兩相對向外,作用是之後編孟宗竹收邊用。

 

 

講到編這個我就!#%#$^$%& 。它的結構原理很簡單,但一般您看到這種編法的不外乎就是藤或者是僅僅薄薄一片的竹皮子,當可做繞指般柔軟,游刃有餘。但我用的竹片帶肉,因為裝飾框也有20mm的深度,編織竹片有點厚度,才比較不那麼單薄,也較美觀。

 

雖然在長長的狀態下它總是以很柔軟的姿態呈現,使您誤認它當可做出任何S型的穿越動作,但當它被裁剪成10公分以下甚或更短時,來做這短半徑S型穿越,你將發現這些竹子頓時變成80歲老人筋骨似的硬梆梆,這種竹子壯烈犧牲的慘狀簡直可以比擬八年抗戰那種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稍一用力它說斷就斷!

 

呼~好不容易將所有竹編裝飾框完成(未上漆),看看斷了一地的竹片,及手指上的割痕,八年抗戰勝利的喜悅大概也是如此而已

 

上完漆後到附近國小外拍。這次完工的晾皂架,可以說是二代皂架,之前第一次做皂架時,對手工皂還不太了解,在聽完口述需求後,憑著直覺在短時間內就設計及完工,現在比較起來就略顯簡化渺小點。

一代皂架←按此聯結

 

 

每面兩個裝飾框中間的空白框就是握把位置,這次我將握把設計融入在架體中,不在架體外多做突出握把,以符合簡約風格。

當您需要短暫搬運時,可以很優雅的提起長邊握把,像圖中的我,如洗衣村姑般愜意的將皂架放在腰際,當然...這姿勢對我來說..娘泡了點

 

要不然,您也可像舊時販賣鐵路便當的阿北一樣,兩手抓起短邊握把,將皂架頂在啤酒肚上,這姿勢可就漂撇無比了吧!




這些皂是跟有作皂的朋友借來拍照的,不然沒做皂的人一直問我什麼晾皂?晾什麼皂?剛好可以看圖說明一下,但晾皂可不是像照片一樣在大太陽底下曬。




今天也是這組晾皂架交貨的日子,我的心情呢就像嫁女兒般,有點不捨,但也欣慰。因為家裡沒工作室,需要用機器的才到工廠做,但又不可能只為了這件作品就往遙遠的工廠跑,一定要有別的作品也需要用機器了再一起帶去加工,在家能完成的就在家裡弄,所以完成的時間拖了蠻長的,畢竟花了心思,也有點感情了。

 

 

但是看到它未來的主人那麼的愛不釋手,旁邊的人要幫她拿都不要,想說它有好的歸宿,我也就滿足了

 

 

最近還有兩個會完工,架構都一樣,有一組是用柚木作的(裝飾主題為冰裂紋------集成孟宗竹板製),另一組一樣是玫瑰木(裝飾主題為火焰紋-----胡桃木製),玫瑰木顏色較這組紅。



 

之前的一代皂架朋友也借我,我將它放在二代皂架上合照。

 

 

很巧的是尺寸剛好可讓把手架在上面,都沒排練過的巧合。

 

 

這種皂架算是"工藝型"的,賣高一點...市場無法接受;賣低一點..工時繁複,自己年華有限..也捨不得賣,而且這種的我都想嚐試做不同樣式,相同樣式我都很懶得再做,所以在數量及收藏保值上的效果應該是不錯的,除非有人仿製。

 

這種我大致都是作來自己娛樂欣賞的,或者依時序漸進,再做出更精美的超越上一代,因為只要構想浮現,不完成它手就會很癢

我想另外再設計一個"經濟型"的,價位平易近人,可穩固堆疊,皂寶寶量大量小都不怕。

 

 

做完這個作品,我的心得是:

每一部件想清楚其相關位置確認後再行修邊倒角,這件與胡桃小塊相接的玫瑰短柱因為組裝前沒想清楚收邊方式就先倒角,以致玫瑰木在相接處也需配合倒角才不致於有接合瑕疵出現。

若再有此種編織方式,應在組裝時就將竹片與竹柱編織好再與主體一起組裝,應可免去最後組裝竹片的尷尬痛苦。且最旁邊竹柱與邊框距離更應精準計算,斟酌大小框的平衡值,以免大框與小框編織距離不平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玄舊物工藝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